陈若英《商事监管与跨学科研究》|Notes

这是陈老师2018年12月22日在陈明楼302给博士生的分享。

跨什么学科

  • 经济学
  • 心理学
  • 政治学
  • 制度史、人类学

为什么跨学科

部门法

  • 财产法/合同法
  • 交易过程:显失公平/胁迫
    显示公平可能是信息的问题或者是不知道
    胁迫与欺诈的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上是减少交易成本,抄捷径使用暴力

行政法

民事与行政的效率的考虑是不一样的;政府的收入和可支配的资源是有限的,必须是考虑效率
效果:比例原则等等,是对选民的考量,是外部的约束

经济学

  • “理性人”模型
  • 微观经济学
  • 财产、合同、侵权法

    解释市场的交易安排是有很好的解释,在财产法侵权法等于商事交易相关的部门解释力极为强大,
    波斯纳等早期认为是只是解释,不是要以此去立法,但是现在也有人现在去用这个模型去解释不是传统的商事交易的行为。

    有限性要有足够的警觉,但是效果也有重视。

  • 法律施加效果的评价:成本收益分析

    美国的立法废除和修改都需要进行效果的分析,但是目前的发展是施加到:(1)金融监管,风险正因为是不可预测才要去介入,现在反而要把政府的介入去进行评估,似乎逻辑上是有问题的;(2)另外的是税法,涉及到税制和财政的政策,也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是传统认为不应该评价的领域。

    我国的上海师大的老师马,不断强调的是立法评估,因为有规则和数据的公开,目前的公开可能是有选择的,但是大的趋势是把公开继续推进,未来是有空间的,是对法律的事实效果进行评价——预估、或者已有的评价,重要的工具是量化研究。

  • 实证研究

    目前我国的很多的规则是经济学家去推进的,因为其根据事实来实证研究说道理,好的经济学家分析的时候是一步一步有道理的,法学家可能是空于概念,而经济学家会用听得懂的逻辑,我们法学家实际上没有这样的能力。

规制成本与规制主体/手段选择

(1)谁来监管? 政府?还是行业组织(行业组织可能是一种趋势),另外的问题是地方还是中央,分散化还是中央集权,原来是信息的原因所以权利下方,但是现在所有的信息可以电子汇总,因此总局管理更合适,但是个案也有其他的考虑。

(2)算什么? 政府机关比法学家更有意识:事后救济,例如消费者去诉讼?准入制还是批准制?但是法学家不用去算账。但是其实所有的主体政府和法官都在算。

经济成本

  • 信息成本 行业上报还是自己去收集?
  • 管理成本 工商管理总局,最后把所有的机关来综合起来,张mao?是非常爱学习,
  • 寻租成本 与体制关系近的人实际上寻租成本非常低的。能不能有足够的包容性,反映所有的主体,还是只能反映少部分的人。

非经济成本

  • 财富再分配效应 证券监管的问题会不会小企业会被挤出去;消费者的保护会不会导致企业的破产或者是去挑选客户。农村金融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是因为银行有很高的合规成本,如果借给农民尽调的成本太高了。最后有严重的再分配的效果,

心理学

对“理性人”模型的修正

  • 集体决策/捷径
    通常认为有限理性多半是消费者,但是大的机构不会有这个问题,但是大的机构也会有,比如 上市公司的董事,在集体决策中的问题,高管可能会利用这样的有限理性;澳洲大的养老基金的管理人 有偏好,而基金利用这种偏好。是否是违法的是难说,但无疑带来市场情绪的损害。
  • 有限理性
    消费者,有的用阿拉伯数字有的用汉字来写,比如澳大利亚银行雇佣心理学团队来研究潜在客户的行为方式从而修改销售经理的推销模式。

发现:实验方法、实证方法

经济学家是实证的数据的方法,数据可能是会消解的,经济学家会看不到这种,而心理学家是基于个体的研究和实验的方法,更为精细和完善,对于修正模型有意义。

对法律规则的评价。修正

  • 评价法律规则执行的效果
  • 修正缺省规则
    监管者通过缺省规则来引导消费者和企业,器官捐献的缺省规则 的研究,缺省规则是不表明态度的时候,捐还是不捐,缺省规则的规定对于最后捐献率影响很大。欧洲大陆等英联邦等因为这个研究修正了器官捐献的结果
  • 修正监管手段
    (1)时点 事前的审批/资格,事中的信息披露。事后的诉讼;
    (2)考虑因素 成本的考虑/保护的对象,接受监管的对象,不同的方式来监管在心理上的偏好影响效果 例如 消费者保护的领域 事先披露可能是无效的,放弃阅读,或者是采取事先的教育专拨经费,或者是用标记符号来使其知道。

政治学

  • 政府是独立主体:监管、纠纷解决 市场面临的是竞争,管理和劳动力和资本市场的竞争,政府官员面临的是上一级的考核的指标的外部约束

(待补充)

制度史/人类学/哲学等

  • 不同模式的选择:自律组织/法院/政府 历史的原因
  • 路径依赖 例如对于集体承包与我国物权法不符合,但是可能要考虑历史的因素,偶然事件可能导致这样的改变。
  • 价值判断 个人隐私是人格权还是财产权,是一个价值判断,人格权可能会有事先的监管
  • 反映多元偏好和诉求:福利welfare、快乐happiness、capability 把快乐作为新的因素加入到公共决策的考量因素之中;穷国,世界银行给钱,但是可能仅仅给钱是不够的,还有制度的问题。
    人没有认知和判断能力,要提高个人的能力来判断,印度裔阿玛拉提?的《贫穷是如何产生的》。
  • 为多元偏好和诉求的冲突提供解决途径 个多元的偏好可能是冲突的,可能有哲学层面的哪一个是更为重要的,或者是历史制度史的研究。

跨学科研究:政府规制理论

(待)

中国的适用性

心理学的研究可能是个体性的,但是经济学等的研究是有地域性和时间性的,这样的框架可能不适用于中国。

外部约束

  • 司法审查 行政诉讼
  • 媒体监督 财新
  • 政治竞争 选举

规制者最大化什么

  • 公共利益
  • 考核指标:GDP,维稳,环境:青海的考核是没有GDP的,几乎考的是转移支付,主要考量的是环境因素,比如铁路的修建和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 薪酬 我国的政府工作人员和法官等等的薪酬结构会影响

被规制者最大化什么

  • 一般企业和管理者
  • 国有企业及其管理者 :例如我国华为,别人看起来是国有色彩。但是其实我国有很多的国有企业承担的角色,在其他国家是别的企业来承担的,我国的学者可能是有所贡献的。